搜索
>
>
>
房地产2023年,请回答!

版权所有:华美地产      辽ICP备13015854号   网站建设:中企动力  沈阳 
沈阳市浑南新区首创自在天地A座13层   电话:024-25131555/024-25136555   传真:024-25131555    邮箱:
caachuamei@126.com   caachr@newcaac.com

新闻中心

房地产2023年,请回答!

2023/01/04 13:22
浏览量

房地产市场注射多剂“强心针”之后,没有康复,也没有恶化,似乎趋于稳定。

但或许,行业只是陷入僵局。

实际上,房地产没有好转,就是恶化。作为高杠杆行业,每个公司、甚至每个项目有大量利息待支付,犹如逆水行舟,不进即是退。

从这个逻辑看,房地产的僵局预计不会持续太久,也不能持续太久。2023年,中国房地产将对房价走势、成交量等作出更清晰地回答。

房价的僵局

房价的僵局体现在,上涨无动力,下跌又有支撑。

从支撑因素看,若房价大幅下跌将导致开发商发生资产减值亏损,引发更严重的系统性问题。届时,所有救市工作将徒劳无功。以阳光城为例,目前全国整体均价尚无太大跌幅,阳光城的2022年中报已显示存货跌价损失达17.33亿。如果房价大幅下跌,所有房企都将越卖越亏,进而出现无力承担交付的系统性风险。

阳光城2022年中报存货跌价导致资产减值损失(来源:2022年中报)

其次,房价关乎银行抵押贷款安全。根据央行数据,仅2021年我国住户贷款就增加7.92万亿元,其中以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为主的住户中长期贷款增加6.08万亿元。大幅向下波动的房价产生的断贷风险,不容易控制。除了居民住房抵押贷款之外,不少土地也被城投抵押给银行。

最后,房价与地价相关联,房价影响地价,地价决定房价。房价如大跌也将影响地方财政收入。这点不过多赘述。

但房价要大幅上涨,也几乎是不可能的。

在过去十余年间,经济和国民收入的高速增长,是房价的高速增长的基础。不断增加的收入能抵消贷款的压力。要知道,过去十余年,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复合增长率约为10%。这也意味着居民的平均收入、支付能力的复合增长率≥10%。举个简单例子,2010年的房价当时也让普通百姓感觉亚“鸭梨山大”,但以现在的收入去衡量,那时的房价并不显得高。

2010年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变化(数据来源:国家统计局,网络第三方整理)

而目前的收入增速,难以支持房价像过去一样上涨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11月份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615亿元,同比下降5.9%,1—11月份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9190亿元,同比下降0.1%。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以看出,居民收入增长放缓明显。

其次,目前国人存款意愿高,借债意愿开始降低,这也难以支持房价上行。根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的数据,2020年四季度以来,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已经开始走平,加杠杆之势明显放缓。彼时的房地产并未出现危机。2022年一季度延续了拒绝加杠杆趋势,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较2021年四季度下降了0.1个百分点至62.1%。从住户贷款与存款之比来看,2022年居民部门举债也显著下降。

居民杠杆情况(数据来源:中泰证券)

成交量的僵局

在成交量层面,经过多轮刺激,目前也不上不下。一方面,目前成交量下滑过猛,短时间内又难以恢复到房企及高层想要的状态;另一方面,和历史数据相比,目前成交量其实并不小。

根据业内人士预计,2022年整体成交金额可能在13.3万亿元左右,成交面积在13.6亿平方米左右。

13.6亿平米的成交量从历史角度看并不小。从销售面积看,目前的13.6亿㎡的成交量相当于2015、2016年的水平。放眼近20年的数据来看,这个数字绝对值仍属于高位,远远高于2009年。要知道2009年的房地产,属于黄金时期,当时GDP在上涨、居民收入在上涨、人口在上升、房价预期足。

历年全国商品房销售数据(数据来源:国家统计局,网络第三方机构整理)

问题是2022年楼市的成交量下滑太快,同比2021年约打了73折。2021年全国商品房的销售金额为17.918.2亿,销售面积为17.94亿。

成交量下跌太快、太猛带来的麻烦是,房企的资金投进去变成钢筋水泥,但却难卖掉、收不回,现金流快速承压。这一点也不过多赘述。

按照2022年的成交量,仅能让部分房企生存,不够支撑所有房企回笼资金。稳健型房企的销售量普遍打了7折(见文章《“暴雷”房企的楼盘还能买吗》),在部分解决融资渠道之后,可勉强支撑。碧桂园、新城控股、旭辉等此前被认为民企中最稳健一批房企的2022年中报、三季报显示,营收、净利润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,但均保持正数,维持略有盈利。

碧桂园2022年半年报营收利润表现(来源:公开材料)

目前的成交量不够,也意味着房企之间需要争抢有限的客户。这对于已经暴雷、出现流动性危机的房企则倍加艰难。因为出现流动性危机,现金无法偿还债务,导致购房者往往对这些企业的楼盘敬而远之。而这又反过来,导致这些企业无法及时销售存货、回笼资金。

目前这些出现流动性危机的房企,也更难获得银行贷款。即便获得银行贷款,如销售不畅,也只是把问题暴露延期,且徒增每年的利息负担。仍以阳光城为例。根据公告,今年上半年阳光城权益销售金额为156.28亿,确认营业收入为92.55亿,利息高达17.25亿。其中,利息同比去年增加约430%。每个房地产楼盘,如果多滞销一个月,就将多产生一个月的利息,最后哪怕是全部销售一空,也可能因为利息而亏损。

成交量不够,将导致暴雷房企恶性循环,最终由流动性危机走向破产。

哪些购房客户消失了?

从2020、2021年的疯狂,到2022年成交量快速下降,购房群体为何一夜之间消失了一大片?

炫氪与多地从业人士沟通,他们均表示,目前以刚需和刚性改善购房者为主,投资型购房者基本消失。相比之下,过去的房地产市场购买人群多样化,有刚需型、刚性改善型、改善兼投资型、纯投资型、度假兼投资型……

其中,纯投资型客户非但没购房,反而选择了抛售,分流了原本计划购买新房的客户。今年全国各地二手房挂牌量创新高。根据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,2022年12月10个重点城市二手住宅挂牌量为170.3万套,环比上涨12.17%,较去年同期上涨61%。

重点城市二手房挂情况(数据来源:诸葛找房)

另外,文旅度假兼投资型客户也大幅减少。据了解,海南某全国知名的海景项目的成交量下滑约50%。要知道,文旅度假项目逐渐成为贡献成交量的主力之一。据统计,2021年,六大主要文旅区的成交量达5.9亿㎡,约占当年全国商品房成交面积17.94亿㎡的三分之一左右。

文旅成交数据(数据来源:克而瑞,智研咨询整理)

但房地产的僵局或许不会持续太久,而且政策仍在发出积极信号。12月15日,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第五轮中国-欧盟工商领袖和前高官对话上发表书面致辞中提及,“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”。

此外,部分城市也在通过适度棚改、收购商品房作为保障性用房,来增加市场成交量,并以此增强市场信心。据悉,青岛已公开的2023年棚改量将为2022年6倍。12月14日,青岛相关部门联合发布2023相关棚改通知,涉及改造项目共计15031套(户)

武汉也在去年曾出手购买商品房作为棚改安置房。2022年 9月22日,湖北省政府采购网发布了一则房源采购合同公告。公告内容显示,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(汉南区)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采购某商品房项目,作为汉纸老生活区棚改安置房。其中涉及房屋共200套住宅,总建筑面积为2.42万平米。

最新的政策也反复提及“鼓励改善型客户置业”。

20年来历经多轮调控未果的中国房地产,终于在2022年实现了监管曾经的心愿,但又被委以挽救经济的重任,这一次的结果会不一样吗?